一、直接減少誤差法
這種方法是生產(chǎn)中應用較廣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在查明影響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誤差因素后,設法對其直接進行消除或減少。
例如
細長軸的車削,由于受力和熱的影響,使工件產(chǎn)生彎曲變形,采用“大走刀反向切削法”再輔之以彈簧后頂尖,可以消除軸向切削力和受熱伸長引起的彎曲變形。
又如薄片工件兩端而的磨削,可先采用環(huán)氧樹脂粘強劑或厚沒脂將薄片工件在自由狀態(tài)下粘結(jié)到一塊平板上,平板連同工件一起放到磁力吸盤上,磨平工件的上端面,再將工件從平板上取下來,以上端面為基準磨平另一端面。這樣,就可以消除薄片的夾緊變形,增強片綱度,從而解決兩端面磨削的平行度問題。
二、誤差補償法
這種方法就是人為地造出一種新的原始誤差,去補償或抵消原來工藝系統(tǒng)中固有的原始誤差,從而達到減少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例如圖精密絲桿車床就采用校正尺5來螺母2得到一個附加運動去補償母絲桿3的螺距誤差。顯然,此例若僅靠提高傳動鏈中各個遠件的制造的精度是難以達到母絲桿傳動要求的。
又如數(shù)控機床上的滾珠絲桿,制造時,有意地將絲桿累距比標準值磨得小一些,裝配時預加拉伸力使絲桿螺距拉長至標準螺距,補償了制造誤差,且同時產(chǎn)生了壓應力。工作時,絲桿受熱曬臺恰 好抵消了存在于絲桿內(nèi)的壓應力而保持了標準螺距,從而消除了熱變形引起的原始誤差。
三、誤差分組法
在生產(chǎn)中會遇到這種情況:本工序的加工精度是穩(wěn)定的,工藝能力也足夠,但毛坯或上工序加工的半成品粗度發(fā)生了變化(精度太低),引起定位誤差或復映誤差過大,不能保證工序精度,如果要求的的提高毛坯精度或上工序加工精度,往往是不經(jīng)濟的。這時可采用誤差分組示,把毛坯(或半成品)的尺寸按誤差大小分為 n組,每組毛坯的誤差就縮小為原來的1/n,然后按各組尺寸分別調(diào)整刀具與工件的相對位置或調(diào)整定位元件,就可大大縮小整批工件的尺寸分布范圍。這種方法比起直接提高本工序的加工精度要簡便易行一些。